2025年9月26日至29日,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自报名通道正式开启以来,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224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545支队伍踊跃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来自104家培养单位的325支优秀团队脱颖而出,成功晋级总决赛。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域最具公信力的研究生顶级赛事,本届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主办,济南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山东建筑大学共同承办。

湖南大学参赛队伍
王耀南院士与缪志强教授联合指导的三支队伍进入总决赛,并取得可喜成绩。参赛作品《一种自适应变形的水陆多模态机器人系统》荣获一等奖,《可变形的陆空跨域多模态机器人系统》和《轮足无人机陆空两栖机器人系统设计》斩获二等奖。王耀南院士与缪志强教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湖南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大赛颁奖现场
《一种自适应变形的水陆多模态机器人系统》作品简介:设计了一款自适应变形水陆多模态机器人,实现水陆无缝切换与复杂环境自主作业。通过防水减速器齿轮箱与复合执行机构,将推进器与驱动轮深度集成,提升动力效率与结构紧凑性;基于跨介质混合动力学模型,实现平稳切换与智能决策;融合视觉、声学与惯性传感,保障跨介质高精度导航。该系统具备模块化扩展和高环境适应性,适用于灾害救援、海洋开发及国防等领域。
《可变形的陆空跨域多模态机器人系统》作品简介:面向复杂非结构化环境,提出一套集成飞行与地面运动的多模态机器人创新方案。机器人采用四旋翼+主动轮的轻量化可变形结构,仅依靠少量执行机构即实现空地无缝切换。在感知层面,设计了激光雷达与惯性测量单元融合定位架构,保证在GNSS拒止环境下依旧具备高精度与高鲁棒性定位能力。在控制层面,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结合控制障碍函数,既能实现多模态轨迹的高精度跟踪,又确保动态环境下的实时避障与安全性。该系统在救援、巡检等任务中展现出跨域机动、长续航与高适应性的技术优势,为多模态机器人发展提供新范式。
《轮足无人机陆空两栖机器人系统设计》作品简介:研发的机器人系统具备五连杆轮足机构带来的卓越地面适应性(10cm障碍跨越、18.9°抗倾覆)和四旋翼提供的空中高机动性(5kg推力)。通过自主研发的分层自适应敏捷控制器和基于支撑力解算的模态切换策略,实现了陆空环境无缝转换与高精度轨迹跟踪。采用多传感器紧耦合定位技术实现水平误差<0.5m、垂直误差<0.3m的精准定位,配合控制障碍函数避障算法确保动态环境作业安全,同时地面模态功率节省效率达78%,大幅延长作业时长。
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以“制造强国”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旨在培养机器人领域国家急需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服务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推动机器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发展。